close

鹿野氏蝸牛Nesiohelix kanoi (Kuroda, 1932)屬於Nesiohelix屬,僅分布於蘭嶼是蘭嶼特有種,這屬的蝸牛台灣只有二種,一是本種一是分布於台灣本島的斯文豪氏大蝸牛Nesiohelix swinhoei (Pfeiffer, 1865)(台灣特有種是本土蝸牛中體型最大者),這二種蝸牛的幼體都是樹棲,成體之後轉為地棲(殻太大太重嗎?^^)。

鹿野氏蝸牛氏日籍貝類學者黑田德米博士於昭和78(西元1932)發表於The Venus雜誌,學名獻給其發現者鹿野忠雄(博物學家中年之後醉心於台灣原住民文化)。鹿野氏蝸牛他的外殼顏色變化很大,他的殼脣形狀也有變化,有些個體的唇成直線有些成波浪狀,這些唇成波浪狀的各體黑田博士叫他N. vineomarginata(滾邊蝸牛),但未正式發表。

 

鹿野氏蝸牛發表的原稿,其中一段描述原文「Color of the type specimen dirty corneous white, richly banded with reddish brown, the band formula being 1234, of which “ 1” is slender, running very close to the suture, “ 2” and “ 3” situate just above and below the periphery, and “ 4” , the umbilical spot, staining only the umbilical portion.」,意思是「模式標本的顏色是污角質白,有紅褐色多條橫紋,紋式為12341代表在肩部非常靠近縫合處的橫紋,23分別代表剛好位於周緣上方及下方的橫紋,4代表臍孔斑,亦即僅於臍孔處的汙斑。」,黑田博士在鹿野氏蝸牛的橫紋上多所著墨,可見其花紋變異之大。其變異型滾邊蝸牛(=裙邊蝸牛)的種名vineomarginatavinea (藤蔓)margino (飾邊、滾邊、鑲邊),所指的是其反捲的殼唇成波浪狀如藤蔓一般,但這特徵在鹿野氏蝸牛的模式標本也有只是較不明顯,這正是造成黑田博士遲遲不敢正式發表滾邊蝸牛的原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蝸牛除了花紋多型、殼脣有二型外。蝸牛王子另外發現在小天池附近的族群這體非常小,只有其他地區殻徑的2/3,殼色只有褐色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生處於迎風面生活條件較惡劣導致個體矮小,還是有其他更有趣的事情。恐怕還需要好好研究研究!

 

↑殼紋殼色的變化


↑殻唇的變化


↑鹿野氏蝸牛會掘土做巢產卵


↑在葉子上休息的鹿野氏蝸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nailprincekin 的頭像
    snailprincekin

    地瓜上的蝸牛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