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鱉甲蝸牛/產於台灣全島及日本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瑪瑙蝸牛科(Achatinidae)

Achatina fulica Bowdich, 1822 非洲大蝸牛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芝麻(虫昌)蝸牛科 (Hydrocenidae)

Georissa hukudai Kuroda, 1960 福田芝麻(虫昌)蝸牛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5年9月得知農委會有一筆經費計畫出ㄧ本台灣『常見』貝類圖鑑(該年年底出版),沒錯,你沒看錯,就是『常見』,為了不要再浪費紙漿,小的不材扛下來了,已經說好全由本人設計內容及撰文(任何人都不能有意見),為了因應計畫書上的『常見』同時又要『不』對不起那些犧牲奉獻的樹木,另外又要在有限的經費中發揮,另外時間也是無情的(不到三個月要搞一本書出來),為此我對於內容傷透腦筋,當初說要扛下來時僅有一個含糊的概念,另外就是不希望自己的書架上再多一份裝飾品,完全沒有考慮到上述問題,這本書當然離大家的理想有十萬八千里:

1.每種一頁詳盡描述,這絕對不可能,時間限制。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03年出版,書中有文字詳細介紹184種台灣蝸牛(每一種都至少有一張圖),標本照177張,生態照片124張,另有表列台灣238種蝸牛名錄(不包含山椒蝸牛、石磺、耳螺、松螺、斷殼蝸牛等)。

當然這是2003年的資料。現在我紀錄的台灣蝸牛計有261種,如加入山椒蝸牛、石磺、耳螺、松螺、斷殼蝸牛等則有303種,恐怖吧。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各位知道台灣最小的蝸牛是什麼?台灣最小的蝸牛又有多小呢?答案是只有1.37mm,這是最近才在蘭嶼發現的一種世界新種蝸牛,目前尚在論文撰寫階段是尚未發表的新種,這類的蝸牛叫做罌粟蝸牛,因為他們如同罌粟花種子一般大小因此得名。台灣另外有他三種親戚也都是小不點,最大的不過2.5mm。其中一種是2004年才在台北及宜蘭山區發現的八丈島罌粟蝸牛,這種蝸牛原產於日本的八丈島,冬天乾旱時罌粟蝸牛肉體緊縮於殼內,殼口內數目不等的齒刻可以營造殼口內微空間的高溼度,這又小又輕的殼隨著強勁東北季風飄到台灣,碰到適當的環境就落地生根繁衍成龐大的族群。一般人對蝸牛的印象不外乎是:害蟲!黏答答的好噁心!慢吞吞的!殊不知蝸牛在維持生態平衡中佔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沒有蝸牛,地上的落葉傾倒的朽木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會腐化,蝸牛的存在加速各種元素在生態系中的循環速度,下次看到蝸牛可要對他們另眼相看喔。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泥蜆潛沙連續圖,其他更詳細的照片請自行至相簿賞圖。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沒有看過殼上長毛的蝸牛,東洋蝸牛就是一種殼上長有細毛的蝸牛,這種奇怪的蝸牛其實在台北市的近郊就能發現,只是他晝伏夜出一般民眾不容易發現,另外一種常見至長毛蝸牛是台灣盾蝸牛,一般棲息於低地闊葉林下,不明就裡的人看到這些還以為發現了什麼怪物,蝸牛的殼上為什麼會長毛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有找到比較合理的解釋,目前較被接受的假說是這些殼毛可幫入蝸牛聚集露水,幫助他們獲得足量的水分與水氣;另外一個說法是東洋蝸牛身上的殼毛可減少蝸牛滾動的摩擦力,當蝸牛被風吹著滾動時有殼毛的蝸牛能被吹得比較遠,有助於蝸牛族群的擴散。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非洲大蝸牛在日據時期由下條久馬一為食用目的引入台灣,但因肉質不好推廣失敗,結果變成台灣農業上的大災難,為了防制非洲大蝸牛農政單位無所不用其極,包過化學防治及生物防治都曾嘗試,1959年引進原產於非洲及美洲的兩種肉食性蝸牛用以防制非洲大蝸牛,但這兩種天敵均不能適應台灣的氣候而效果不彰,這種結果不知是禍是福,因為夏威夷也曾經引進其中一種肉食性蝸牛,雖然有效的防止了非洲大蝸牛的蔓延,但也導致夏威夷特有的樹蝸牛幾乎滅絕,這些樹蝸牛現在都名列於CITES(華盛頓公約)中第一層級的保護,所以引進外來塢種不可不慎。然而有一種全世界只有在台灣能夠發現的蝸牛─草包蝸牛就是一種肉食性蝸牛雖然他的體型遠小於非洲大蝸牛,然而他對於其他菜園裡有危害的小型蝸牛卻能有效的抑制他們的數量。誰說蝸牛只吃菜,蝸牛類也有凶猛的獵食者呢。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