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灰被天目之台天目点前

 

在日本茶道的点前台上最常出現的天目茶碗便是大宋王朝的建陽窯及茶洋窯兩個南方窯口。在幕府時代初期日本茶文化是華麗風格的書院式茶席,到了安土桃山時代才漸漸變成樸實侘寂的侘茶,這時茶道才正式成為日本本土的傳統文化。在《君台観左右帳記》有下面描述「天目茶碗は通常用いろのがよい。灰被が上物である。将軍家には御用のないものなので代価を問題にするまでもない。」意思是「天目茶碗尋常人家拿來用用還不錯,灰被是其中的上等貨,然將軍家不用這種東西,所以沒啥價格的問題。」(這邊天目茶碗應該是指那些較普通的唐物茶碗,而非現代認知的天目,因為此段之前還提到曜變天目、油滴天目、建盞、烏盞、龞盞、玳玻盞等等廣義的天目),所以說灰被天目這種東西足利將軍根本不會去用它!茶文化傳至日本初期王公貴族們喜歡的是華麗到爆表的建陽窯茶碗產品。

可是為什麼到了安土桃山時代許多灰被天目變成了名物呢?安土桃山時代是一個跟現在差不多亂七八糟的時期,政治莫名其妙(下剋上),民生經濟亂七八糟(農民武士階級差距越來越大),這樣一個混亂的社會,為了心靈的寄託富有禪味的茶道漸漸變成主流,富含冷、凍、寂、枯的侘茶漸漸變成炙手可熱的社交活動,而灰被天目也較跟著變成点茶神品了。

 

圖二 茶洋窯與建陽窯

 

常常有人把燒爛的建盞當成是灰被天目,事實上幾乎99%的灰被天目是茶洋窯茶碗,可能只有1%是建盞或其他窯口茶碗。但並不是所有茶洋窯茶碗就是灰被天目茶碗,只有符合部分條件的茶洋窯及建陽窯茶碗才是灰被天目(這部份以前說過了,請參考《麻雀變鳳凰的灰被天目》),畢竟茶洋窯茶碗佔灰被天目的大宗,因此要談灰被天目前必須先談茶洋窯。茶洋窯與建陽窯的深腹茶碗略像,他們要如何區分?這要從三方面來解釋。

 

一、釉

不會看釉相,這個項目可以直接pass了。不要以為這個簡單,當初為了會區分建盞仿品及真品釉的問題我足足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一片與仿品釉極為類似的瓷片(所謂極為類似只是當時的感覺罷了,現在當然覺得差了十萬八千里),每天摸整整摸了一年之後才突然開竅。

簡單的說茶洋窯的釉比較單薄輕浮,建陽窯的比較凝厚潤澤,茶洋釉薄易流動;建盞相對來說釉厚不易流動(金銀油滴兔毫例外)。以兔毫來說建盞的毫多清晰且輪廓分明,但是毫長較短;茶洋盞毫長且細,但輪廓不清晰。茶洋釉易產稱整片灰濛濛的銀灰光澤;建盞通常僅在毫或油滴處有銀色光澤,建盞即使黑釉部分也有銀色光澤但都無法與毫及油滴處爭鋒。

 

二、胎

不好說,不管是茶洋窯還是建陽窯的胎色、胎質都有很大的變化。但是整體來說,建陽窯的胎顏色較深,從紅褐色到紫黑色,沒看過白色的;茶洋窯的胎色較淺,通常是污白色至淺黃色,但是也有灰黑至紫紅色,深色胎的茶洋較稀少大概僅有1/10。此外茶洋窯的胎略薄於建盞,所以我們在高級的点前中做茶筅通し時拿著茶洋窯的天目茶碗會覺得略燙,我不知道這燙手的感覺會不會是「将軍家には御用のないもの」的原因

 

三、形

先從口緣說起,不論是茶洋盞或建盞口緣都些微乾澀,當然兩者都有不乾澀的例子,但不乾澀畢竟是少數。兩者口緣也都是略為外撇,但是建陽的口略撇一點,茶洋的口會略收斂一點。再來是口緣下方的腰身,建陽的腰較斜些,茶洋的腰較陡峭些,這跟接著要說的高台(底足)有點關係,因為建陽窯的高台比例較小,茶洋高台跟碗身的比例較大,所以相同口徑且等高的茶洋跟建盞,腰部的斜角自然就不同了。最後就是高台(底足、圈足)旁的切角,建窯切大於90度(接近120度)(圖三),形成一個所謂的止釉線;茶洋窯切90度,但是也有少數茶洋窯沒有這90度切角,甚至有些茶洋窯是仿建盞那樣切角接近120度(圖四)。

 

圖三 茶洋窯與建陽窯高台(底足、圈足)

 

 

圖四 茶洋窯高台(底足、圈足)(茶洋窯也有燒清白瓷,順便放進來比較一下)

 

最後再次強調!是「灰被」;不是「灰背」。「灰被」是有光澤的,是閃銀灰色光澤的!「灰被」是外來語!是日文,要念成Hai Katzugi!你要說「灰背」怎樣怎樣那是你家的事,但是「灰被」不等於「灰背」,兩者若當做同樣的東西是你沒知識的問題!還有TMD不要再把一件爛爛的東西當作侘寂!侘寂是侘寂;破爛是破爛,把破爛當成美的東西是你自己搞不清楚品質好壞的問題!!!

 

茶洋窯相關文章

麻雀變鳳凰的灰被天目

 

 

arrow
arrow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