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角,第三型大海。

 

在呆丸最好不談鑑定,只談拜見!我曾說過「大宋帝國的美學、理學、文人氣質只洩漏出那麼一丁點,稍稍的影響了這洪塘小罐子,這洪塘茶入就被日本的將軍家、王公貴族、茶道家視為珍寶,許許多多都成為供在博物館的國寶、重要文化財等等。」「宋蘊是怎麼來的,大宋一個國家的GDP佔當時全球總數一半以上,用錢直接砸死遼金兩國,大元大蒙古國都差一點點被砸死。一個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的時代搞出來的東西,那種美不是現在這種只領22K的年代可以搞出來的。」仿品是現在這個亂七八糟的世界搞出來的東西毫無美感可言。所以你會欣賞這種美就會接近真品,不會欣賞這種美,同時又是錢多多的暴發戶(土豪),那恭喜你!你會是活絡呆丸經濟非常重要的一員!

 

大海可以分成三個類型(忘了的來這邊複習「從唐物大海說茶道具拜見《前傳》」),這裡要介紹的是第三型大海。

 

第三型大海:頸部非常短,口非常寬大,高度通常低了點,其中的精品常有胴紐,底大多是唐物糸切。

日本博物館藏品

 

福州私人藏品及出土標本

 

根據這幾年的收藏經驗,第三型大海又可分為第三A型及第三B型。

第三A型:施釉僅達胴的1/2,當然會有些許流釉超過胴的1/2,罐內通常不滿釉。此類大海通常修胎較隨意,器形較不規整,胎也較厚。口造り較寬,也沒有胴紐,有點像學徒的習作之物。這類大海出土物較多,幾乎沒有傳世品。

第三B型:施釉超過胴的1/2,由於施釉很低使得裾處常常有流釉或飛釉,罐內滿釉,我有一個藏品罐內還有描銀。此類大海通常修胎精準,器形規整,胎很薄也算是鴕鳥蛋系列的。口造り細細一圈。這類大海是第三型的精品,博物館的第三型大海都是此類,傳世品較多,出土物較少見。

 

形態介紹完了,現在來談談拜見吧。牙蓋的拜見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先把它擺一邊。先前寫了那麼多關於茶入拜見的資訊,這種第三型大海的拜見重點在哪邊?

 

茶入各部位名稱

 

形態之美(參考從唐物大海說茶道具拜見《一/五》:形態之美)

大海最大的特徵就是口大,所以口造り是拜見的重點之一,洪塘茶入的胎非常薄要做出這麼大的口,還要做出向外翻捲的口造り是非常考驗師傅的功力。拜見第三型大海時我建議用左手捧著茶入右手拇指輕輕滑過口造り,用觸感去感受它的弧度及線條,那種略為凹凸的瑕疵美感絕對不是那種一路滑順的稽古大海可以比擬的。它的頸非常短,所以甑(頸)及甑際可以當成一個項目來欣賞,在這狹小的空間中陶工常常會做出筋彫(旋紋),我以前曾說過洪塘茶入有旋紋必為精品。再來是肩先及裾的比例,有時肩先寬、有時裾寬、有時等寬各有各的味道。接著是拜見畳付,釉際到畳付之間的裾是最精彩的地方等等說到釉色之美時還會再說。首先先去感受一下左手掌及手指包覆大海茶入的感覺,還記得不同於其他茶入取用大海的特殊手法嗎?宋代工匠設計出這種器形時就已經考慮到他的拿法及取用的舒適度了,握在手中的美妙感覺不是現代奇形怪狀的稽古大海能給予的。美的東西不是只有用眼睛看喔,五感都可以用來體驗喔。

形態之美。上:拉坏致口緣時略略外撇,然後翻捲成美麗的口造り;左下:甑際的旋紋;右下:裾及畳付的形狀是臥足的原型,讓大海握在手中有包覆及壓手的感覺。

 

最後是底的糸切,除了一部分大型茶入是板起糸切所有洪塘茶入都是唐物糸切,第三型大海也不例外。洪塘茶入糸切這種底在宋瓷中是非常奇特的現象,但凡宋瓷稍微有點檔次的窯口,它的底足都修得非常精美,洪塘窯的胎土淘得非常細緻,胎體能夠做到非常的薄(有些真的是薄如蛋殼),這麼薄的胎它的成形工藝是非常困難的,此外洪塘茶入是支釘燒而非墊餅,支釘是比墊餅還精緻的窯具,種種跡象都顯示洪塘茶入並非粗瓷,但他卻有一個粗瓷才有的底,只能說宋代是個大鳴大放的時代,各種美的嘗試都會得到一定的發展。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和物茶入的糸切,它的糸切線紋非常清晰;但是唐物糸切,尤其是那些胎非常薄的茶入,它們的底中央部位常常有用大拇指抹過的痕跡,導致糸切只有底的周緣清楚,中央部位是被抹平的,有些更是像用竹篦抹過的痕跡,這種現象在我的藏品或博物館的典藏品中常常可以看到。這種糸切被抹除的現象在第三B型大海尤為常見,十個有九個是這樣。這樣的糸切不正是可以好好拜見的景嗎?

唐物茶入糸切被抹除的現象,兩個茶入的糸切核心都在左上角。左:可能是手指沾水按過,底部中央的糸切紋非常不清楚,此茶入還可以看到典型的三個支釘紋;右:用竹篦抹過糸切紋,裾也有被竹篦抹過的痕跡。

 

胎土之美(參考從唐物大海說茶道具拜見《二/五》:胎土之美)

昭和期の茶道研究家佐佐木三味在昭和40年出版的《茶入.薄茶器》提到唐物茶入的胎色分級「紫土上々、薄赤上、浅黃上の中、田土中、朱土下」。我看到的第三型大海茶入不論是A型或B型都是薄赤之上的胎色。胎質都非常細緻。可見第三型大海的胎質是日本茶人非常喜歡的色澤與質感。厚度前面說過A型厚、B型薄。另外要特別說明的是胎土顏色絕對不是四刀五段只有這五種顏色,我所列的也絕對不是標準色,只是大致分一下,這其中都會有很多中間色令人猶豫不決不知應該分在哪一個階層。

 

DSC_4222

昭和期の茶道研究家佐佐木三味在昭和40年出版的《茶入.薄茶器》提到唐物茶入的胎色分級「紫土上々、薄赤上、浅黃上の中、田土中、朱土下」。

 

釉色之美(參考從唐物大海說茶道去拜見《三/五》:釉色之美)

第三型大海表面的釉和一般唐物茶入一樣是有流れ的,更常見到的是指跡。釉際到畳付之間的裾常常可以看到飛釉。第三型大海不太容易符合名物的條件就是出在釉的問題上,第三型大海的精品是釉際很低的B型,扁扁的大海要用手抓住那麼低的位置施釉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所以名物的條件之一釉際要有指痕幾乎是妄想,第三型大海指跡位置常常是在腰際處,一個個圓圓的指跡反而是比流れ更常見的景。

釉色之美。上左:與指跡大小略同的飛釉;上中:剛剛好到畳付的流れ;上右:描銀的罐裡;下:一大堆指跡,指跡幾乎可以算是第三型大海的特色。

 

加工之美(參考從唐物大海說茶道具拜見《四/五》:加工之美)

本類大海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轆轤目(拉坏痕)。大多B型有胴紐,A型則沒有胴紐。甑際常常有筋彫(旋紋)。小小一個茶入上面有這麼多裝飾這在稽古用大海是看不到的。不管是轆轤目、胴紐還是筋彫它們的成形都非常俐落,這些痕跡若不是每天要做成千上百個茶入的陶工是做不出來的,這也是模造的稽古茶入所沒有的美感。

胴上佈滿轆轤目,腰際有細細的胴紐。

 

不美之美(參考從唐物大海說茶道具拜見《五/五》:不美之美)

宋代洪塘茶入畢竟是純手工+柴燒,有點瑕疵是必然的,或歪斜、或燒膨、或窯裂、或窯沾等等只要不影響使用將會是侘寂之美,這正是村田珠光說的「沒有一點雲彩遮住的月亮,沒有情趣」。還是那句話「稽古時那些假裝是德川家傳來的茶入就讓它們留在茶道教室,帶走的只是茶道美的精髓。」

指跡右上方有一燒膨與窯裂,運用得當都是侘寂之美。

 

審美需要的是感性,真偽鑑別需要理性。從小美術、音樂、工藝、家政課被拿去上國英數理化,缺乏美學素養的呆丸人感性的審美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否則上面的這些內容也可以當成是那些賣仿壞蛋的教戰手冊。相不相信?即便是你把上面拜見的重點及方式倒背如流了,我塞個仿品不跟你說,你為了自身的尊嚴也是會驚嘆連連的。

 

那個誰誰誰,說「我不知道這些那裡美了...」的那個,寫成這樣還不懂只能叫祖師爺千利休教你了!!!!!(五個驚嘆號知道啥意思后)

 

洪塘水深不得渡之大海系列 (二/三)

 

arrow
arrow

    snailprince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